全部評論: 0條
設計師的自白:劉庭宇
夢想成真之后,然后呢?
出國念書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,RCA更是心目中的最高殿堂。從接到錄取通知的那刻起,整件事都美好地很不真實,在抵達倫敦頭幾天還要提醒自己真的成功出國了!出發前,我告訴自己,今年要去探索美夢成真之后的故事……
名校光環_百年英式貴族學校
DP所在之Kensington校區
創校180年的Royal College of Art是英國首屈一指的藝術設計學院,由26個藝術設計相關系所組成,校園分布在倫敦的Kensington與Battersea兩個校區。由于學校僅提供碩士課程,多數學生入學前已具專業設計能力,學校不著重專業技能的訓練,而是運用名氣招攬一流的學生、師資、合作企業作為教學資源,提供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,期許學生主動挖掘資源、建立人脈,學校亦時常舉辦社交活動讓身懷絕技的學生有交流的機會。
DP工作室
Service Design跨系演講課程
期初Art Bar新生交流會
設計思考教學-新世代設計師的角色
DP一學年共有三個學期,一年級的學生有兩次評鑑(第一學期末與第三學期初),并在第三學期末繳交論文(Dissertation),兩者皆通過才能進入第二年的學習。系上并無選課機制,課程內容由專案構成,由于系上近年正處于轉型的陣痛期,因此每一年的課程規畫都略有不同。今年度碩一課程規劃如下:週一校外人士演講、週二三專題演講與討論、周四主題專案進度討論、週五論文輔導課程。第一學期的課程偏重系上教學輔以個人專案初期研究,第二學期重在個人專案發展,第三學期則以論文寫作為主,每周的課程內容與時間表會在前一週公布,除了表定的課程外偶有工作坊或專案合作機會。
有別與自己先前對RCA教學風格偏實驗性創作的認知,系上專注的議題大多在探討當代設計師的社會責任,透過演講中各領域專業人士的觀點,刺激學生思考身為新世代設計師應該如何應對這急遽變化的世界。另外,學校也不斷要求學生思考個人宣言(Manifesto),讓學生找到自己捍衛的核心價值,并秉持這個信念執行校內專案與撰寫論文。舉例來說,二年級畢製的第一次發表內容就是個人身為設計師的信念,論文課的第一堂小組指導也在探討撰寫個人宣言,學校希望透過這種教育讓學生找到自己獨樹一格的觀點,成為創意思考者而非僅是技術執行者。
來到RCA視野大開,我看見不同領域之間越漸模糊的界線,許多行走于不同領域間的創作者,其創作跳脫該系所的典型作品,令人耳目一新,這也讓我意識到自己一路以來單一工設背景在創作上的缺點。這一年裡,我學到更多的也是設計技術之外的事,學習如何建立人脈、練習英語表達技巧、尋找隱形資源、與定義問題點。
英國論文-不為找答案的研究
對于碩士論文(Dissertation)的撰寫,學校成立論文寫作輔導機構Critical & Historical Studies(CHS)集結設計研究的學者輔導學生撰寫論文,課程的初期列舉設計研究案例以激發學生撰寫論文的靈感,中后期依照每個人的題目指派不同老師,進行小組討論與個人指導。相較于臺灣的碩士論文,RCA的論文在學術研究的嚴謹度較為寬鬆,議題自由度也高出許多,CHS較重視議題探討并要求學生提出個人批判性觀點,希望學生撰寫論文的目的不為尋找答案,而是藉由不斷提問建立個人與文獻的對話以尋求自己的觀點,并在這過程中尋求設計切入的機會點。另外,論文寫作風格及語句結構也是評分的一項重點,因此學校為了非母語學生成立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機構提供學術英語的寫作指導。
IDEO設計方法和專題演講
臥虎藏龍-挖掘隱形資源
同學們總開玩笑地說,RCA最美好的部分是學生彼此。由于與老師討論的內容大多是思考邏輯的指導,系上多數老師也非純設計背景,因此工作室裡的同學就是設計技術部份的最佳討論對象。同學有些已是資深設計師、曾擔任大學講師、工作室負責人、工廠負責人等,因此設計的各環節都有人能請益,幾度面臨瓶頸時在工作室走一圈就會有新的想法出現。另外,校舍整棟建筑都是設計相關系所,去不同樓層的工作室可看見不同系的工作狀況,而下課后學校酒吧也是學生交流想法甚至尋找專案合作的好場所,許多合作專案就是幾杯啤酒下肚之后的產物。
Design Products學生合影
Work In Progress校內展交流
設計師的反思-設計拯救世界
這一年進行時間最長的專案:個人主題專案(Theme Project)為期一年,分成四個主題由不同老師帶領,每位學生擇一加入。我選的主題Human Culture: Cross-Modal Design探索人類感官與飲食文化,要創造與「吃」相關的實體物品。老師要求學生在這框架內尋找有興趣的主題,并在第一學期末繳交研究成果冊以及自己撰寫的題目(Brief)。
專案參訪Joseph Joseph品牌總部
在系上氛圍耳儒目染之下,我嘗試解決世界性的問題,選擇對全世界嚴重扭曲的畜牧產業作出回應,試圖尋找其他永續性蛋白質來源,以減少現代人過多的肉品消耗量。受到文化衝擊的啟發,我選擇挑戰改變西方人對豆腐的負面觀感,設法透過產品教育西方人如何在家料理美味的豆腐佳餚。
一開始面對這樣開放式的教育有些不適應,以往受的工業設計教育使我擅于解題與找結論,卻不曾在尋找與定義問題上有太多著墨。因此面對龐大的議題,我花了許多時間抽絲剝繭才找到設計的切入點。這個專案讓我收穫最大的是瞭解建立對話的重要性,許多想法都是透過看似不重要的對話所激發,且在溝通或辯論的過程中,更能看清設計的定位與價值。這項專案的成果Dogan Tofu Press受邀參與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成果展(Imperial Festival),并且也將在九月的倫敦設計節展出,展出獲得許多一般民眾正向的回饋,十分有成就感。
Imperial Festival專案展出
此專案發展過程中的發現讓我重新思考自己想成為甚麼樣的設計師。無可避免的,設計師嘔心瀝血的創作最后注定成為被丟棄的垃圾,目前的設計皆專注于讓產品適合大量生產與銷售,產品使用后的歷程卻不被同等重視,這樣的循環已堆出無數座遺毒萬年的垃圾山,一步步將人類逼上絕境。在環境急遽惡化的當下,精美的產品早已比比皆是,這個世界比以前更加需要縝密考量的設計,產品的意圖與使用歷程是設計師應多加著墨的部分,我期許自己未來能不純粹為美學而設計,用自己的能力將世界推向一個更好的循環。
留學生活-學會自立自強
倫敦是個極其豐富多元的城市,有著逛不完的藝廊與看不完的展覽,城市本身就有極大的資源。拜歐洲價格低廉的交通所賜,以臺灣高鐵票的價格就能去歐陸旅行,加上英國學校假期多,這年去了不少城市旅游。然而這種愉快的生活只占了一小部分,亞洲學生在海外難免遭遇一些挫折,語言挑戰、文化隔閡、種族歧視、甚至恐怖攻擊,都是以往不曾面對的挑戰,偶爾感到孤寂與惶恐,獨自面對時許多負面感受會被放大,因此更要學會處理這些情緒。出國這年看見世界之大,對于自身轉變感到驚奇,深刻體會到站在不同高度的舞臺,會看見截然不同的景致。
美夢成真之后的故事并不是幸福美滿,生命不會從此一帆風順,但絕對精采可期。能夠踏入這個崇高的殿堂,讓我的生命轉了個大彎,能夠有機會挑戰從前看似不可及的事。未來仍是一團迷霧,但現在我能更有自信地期待撥云見日的那天。